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聚焦】翻译教学的多维度探讨

几乎所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会在不同阶段开设翻译课程,而近年来本科翻译系和研究生MTI的建设则进一步突出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翻译教学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如何体现?翻译材料的选择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本期热点聚焦邀请翻译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专家,分享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的经验和做法,他们从翻译能力、翻译学习过程、翻译教材设置、翻译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相信一线教师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借鉴与启发,并在实践中挖掘翻译教学研究的入手点。


马会娟教授


学习者在学习翻译之初经常对翻译课有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一学期的翻译技巧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翻译实战能力。但期末的时候却失望地发现,自己的翻译能力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迅速提高。这一现象虽然可能由很多因素造成,比如说课堂时间有限,翻译作业量不够以及学生的语言基础差等,但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技巧或策略的内化并不是瞬间习得的,而是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在调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生笔译能力的发展变化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翻译能力的了解有三个阶段的明显变化: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是盲目乐观,不知道翻译的难处,也不了解自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我知道我不知道”


在第二个阶段,学习者开始注意到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但却不知道怎么解决。


“我知道我知道”


在第三个阶段,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一些基本翻译技巧,知道怎么去解决自己翻译中的问题,开始逐步习得翻译能力。


此外,翻译能力的发展还有一个最高阶段,即无意识或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一般的翻译学习者很难达到,通常是优秀的职业译者才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我不知道我知道”


在这一阶段,译者不仅能够在要求的时间内快速得体的处理翻译问题,而且翻译的质量有保障。


可见,对于汉英翻译的策略,学习者不应只是简单的了解,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后续练习,有意识地在翻译实践中运用,才能逐步上升为自己的习惯,并最终将翻译策略内化成自己的潜意识能力。那种希望教师课上传授翻译技巧,以为经过一学期的翻译训练就能实现翻译能力的迅速提升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只有到了在翻译过程中无意识的应用翻译技巧的时候才算完成了技巧的内化,实现了翻译能力的发展。


(节选自马会娟的专著《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武光军副教授


在翻译教学方面,我有两点拙见。第一,在翻译教学内容方面,应当针对翻译的性质和特点,尽量使用真实的翻译任务及翻译材料。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以固定的翻译教材为底本进行讲授,其弊端有两点:一是所用教学材料与时代脱节,且历年重复使用,缺乏创新;二是所用材料并非真实的翻译材料。由于脱离真实的翻译任务,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选用具有时代特点的真实的翻译任务及素材,就可能激发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并架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第二,在翻译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应积极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强调过程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翻译技巧,学生练习,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框架之后,不妨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而后由教师讲解并总结,增强学生的体验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翻译学习效率。



覃俐俐副教授


迄今国内外翻译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教师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外语教育领域,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探索外语教学本质的重要视角。参照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进展,翻译教师研究应注重以下几点:


1.明确“翻译教师研究”的独立地位


翻译教师研究尚未成为独立的研究方向,目前当务之急是在“应用翻译学”学科下面的“译者培训”中,确立“翻译教师研究”的地位,使翻译教师探究不再依附于翻译教学法、翻译课程、翻译教材、翻译能力等研究。


2.重视翻译教师教育研究


博士生培养被公认为职前翻译教师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翻译学博士课程实际培养的是研究者,而非教师。如何将教师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当前翻译学博士或者硕士课程?在翻译教育大规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是应用翻译学领域应该关注的课题。在职翻译教师培训的有待引起进一步的重视,研究者需要在考虑翻译学科特点的前提下,积极地从外语教育领域借鉴经验。


3.拓展翻译教师研究的课题和方法


翻译教师研究尚停留在探索翻译教师能力构成,未来的翻译教师研究可以拓展到以下主题:1)翻译教学的职业化;2)翻译教师的知识基础;3)翻译教师学习的本质;4)环境在翻译教师学习中的作用;5)翻译教师的认知;6)翻译教师身份的研究;7)对翻译教师教育(培训)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重新思考;8)翻译教师教育(培训)的质量控制;9)批判性的翻译教师教育。


教师研究将翻译教学研究的关注点从教学行为转向人的研究。人的复杂性、社会性及其动态变化要求研究者采用新的研究方式,把教育现象中人的行为和事件与其所处环境结合起来考察,以揭示教育行为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


(参见覃俐俐,2013,翻译专业教师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外国语文》第5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网查看更多精彩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